第四十三章 又有新想法了[1/2页]
AL31FN引进项目正式终止,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了各个领域。
已经基本定型的歼十被退回到机体设计环节,目的是为了适应国产的WS10A发动机。
北航材料所的工作强度几乎翻了一倍,目的是为了探索新型镍铁合金、钛铝合金的标准工业化制备流程。
601所、606所、成飞、沈飞全部进入了全负荷运作的状态,他们要么是要依靠新项目研发新的战斗机,要么是要尽全力把仅有的26台AL31FN装上歼十,让这些歼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战斗力。
在所有人心里、哪怕是最乐观的研究员心里,他们都觉得,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共和国的天空,都将不得不由这26架三代机来拱卫......
......
然而,当所有人都因为这个决定而倍感担忧时,只有一个人是完全乐观、甚至欢呼雀跃的。
那就是陈念。
AL31FN的事情,终于落下帷幕了!
自己一手推动的这件事情虽然看上去有些激进,但那只是在不能预知未来的情况下才显得激进罢了。
最多再有一年,哪怕不借助任何来自自己的“技术援助”,WS10A都能成功通过考核下线,到时候,这台使用了跨音速设计、空心叶片设计、三维气动设计的发动机,将足以弥补AL31FN的空缺。
难道我们连一年都撑不过去吗?
那是绝对不可能的!
这一年的阵痛,能够将预期收益放大数倍,直接一步到位地强化我们的空军力量。
这么对比起来,短期的困难算什么呢?
更何况,现在还有了自己的外挂......
F22的机体设计图已经全部输出完毕,601所的专家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,风洞数据在两天前就出了,各个部门也已经被调动,在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方针下,最多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,第一架“飞机壳”就能造出来
并且,在这个过程中,还会有大量的技术被反哺到其他项目中,从而推动其他项目的进展。
总体来说,这个选择绝对是稳赚不赔。
唯一需要担心的,就是发动机的进度能不能赶上机体的结构的进度了。
他之前已经完成了对F119发动机的解析,并且也已经想好了一套相对有说服力的“上交方法”。
那就是,一点一点地抛出技术,卡着项目的进展,在项目组攻克完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献。”
“我注意到了一些发动机的新概念,比如整体叶盘结构、可调节导叶、双层浮壁火焰筒、单级高低压涡轮......这些技术都是F119发动机上使用的。”
“我想问问,如果要应用这些技术,难度大吗?”
听到陈念的话,雷刚沉吟了片刻,回答道:
“总体来说难度是有的我也不跟你来虚的,这些技术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,最大的问题只有两个。”
“第一个,怎么用合适的尺寸,把这些技术组合运用到一台真正的发动机上。”
第四十三章 又有新想法了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