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命: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“大元帅,临汾已为李善道攻拔。”一个吏员驰马赶到中军,向李世民禀报。

    这吏员三十多岁,不到四十,裹黑幞头,着窄袖袍衫,腰束蹀躞带,佩剑,下着胡裤,足穿长腰皮靴,视其相貌,肤色颇白,形容俊美,却不是别人,便是奉命为李世民谋佐的豆卢宽。

    “豆卢”意为“归顺”,豆卢宽的祖上为后燕时的北地王慕容苌。慕容苌后降北魏,被赐姓豆卢。四代传至豆卢宽。豆卢宽的父亲为杨坚的妹婿,他是杨坚的外甥。李渊起兵,攻下长安的时候,他时为关中河池郡郡治梁泉的县令,乃与郡守萧瑀率豪右赴长安,投从了李渊。

    ——萧瑀是梁明帝萧岿的第七子,杨广的皇后萧皇后的同母弟,亲戚关系上说,李渊是他的表姐夫。是以,李渊一遣书往召,萧瑀就举郡相投。作为关中顶尖贵族的出身,必须得说,这个出身不但对李密大有帮助,对李渊同样也是极大的助力。

    李渊召萧瑀的书信,系李世民亲自转送。豆卢宽,也是那时,就与李世民相识了。

    骑在马上的李世民一边策马前行,一边正看着地图。

    听得豆卢宽进禀,他将视线从地图上移开,接过豆卢宽递来的军报,略略看了眼。

    临汾郡不大,县总七个,其中称得上重镇的只有两个,一个是北部与西河郡接壤的霍邑,一个就是南部与绛郡接壤的临汾县。此两县,都扼在汾水的东岸,是从西河郡南下、或者绛郡北上的必经之地。按理言之,临汾县城失陷,对整个的河东战局,肯定会造成更不利於唐军的情况。但李世民看罢这道军报过后,神色并无多少异常,仅是眉头微蹙了下而已。

    将军报还给豆卢宽,李世民展开眉头,轻描淡写地说道:“李善道几乎集其全军之力,攻我临汾,城今为其所得,不足为奇。临汾虽失,霍邑尚在我手。霍邑乃从绛郡北上,进军西河、太原的锁钥,只有此地不失,我军就仍可控扼要道,我等出兵之前议定的方略就仍可施行。”

    从行在李世民左近的文武官属颇多,皆屏息静听,待李世民言毕,纷纷点头,心中稍安。

    一个也是三十来岁,比豆卢宽年轻些的吏员应声说道:“郎君言之甚是。临汾虽失,然霍邑只要不丢,对出兵前大王与郎君议定的救援河东的方略就无甚大碍。”顿了下,又抚须笑道,“李善道部自入河东,虽然屡战屡胜,但今攻临汾,他却主力毕集,还攻了这么多天,才勉强打下,由此却则可见,其兵锋已钝,士气难继。这对我军来讲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    这个吏员亦肤色颇白,面容圆胖,一部好胡须,眉宇间透着几分机智与从容。

    此人即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尽管是贵戚子弟,自少好学,博通文史,性通悟,有筹略。李渊渡河,到了关中后,他赶到长春宫谒见李渊,遂被委以重任,随李世民征战,北定渭北、西击薛举,诸战皆有参与,屡献良策。此次又被李渊任为了李世民行军大元帅的典签,依旧随军参赞,辅佐机宜。

    ——“长春宫”是北周武帝时所建,初名晋城,位於冯翊郡,后世之大荔县,东临黄河,面对蒲坂渡口,后因四时如春,改名长春宫。李渊渡河入关中之后,最先就是驻在此处。

    “典签”,典者,掌管;签者,签名。此职始於南朝,为朝廷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,多以天子近侍充任,因其权势特大,故又有“签帅”之称。到了於今,典签的权力固已经没有南朝时大,但依然负责协助主帅处理军务,上传下达,地位相当重要。——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兄,两人的关系当然亲近,李渊用长孙无忌出任李世民的典签,也是对他儿子的信任。

    李世民欣赏地看了看长孙无忌,亦展开了点笑容,说道:“签帅所言极是。李善道虽得临汾,却已露疲态。其兵锋既钝,我军正可借此良机,伺机反攻,夺回失地。”

    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。

    而“签帅”一词,显是开玩笑之语。

    诸吏听得他的话,临汾失陷这个消息所带来的一点不安,愈是消散,好几人陪着轻笑出声。

    一个年纪比豆卢宽稍大点的吏员沉吟了稍顷,说道:“殿下,料李善道攻下临汾县后,必会继续北进,接着攻打霍邑。诚如殿下所言,临汾之得失,不足为要,但霍邑却不能再失了。我军离龙泉郡渡口,还有三日路程。为防意外,仆愚见,可急令李公等,务必坚守霍邑。”

    这吏的个头不如豆卢宽、长孙无忌,中人身高,却一双眼,细而具神,眼睛细长而有光彩,瞳孔明亮如凤目,面部轮廓圆

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