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手搓弓弩养娇妻,竟要我黄袍加身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75章 科场玄机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陆明轩,深深一揖:“晚辈,受教了。”

    nbsp从陆府出来,陈锋并未直接回府,而是转道去了城西的长安书院。

    nbsp秋日的书院,更显清幽。徐文远正在自己静养的庭院里,晒着太阳,闭目养神。赵景行和裴宽侍立在侧,为他轻轻捶腿。

    nbsp见到陈锋前来,徐文远睁开眼,露出慈和的笑容:“你这小子,真是个大忙人。鹿鸣苑开业至今,老夫都未曾见你一面。”

    nbsp陈锋连忙告罪,徐文远摆摆手:“坐。你来得正好,景行方才论及《孟子》‘民贵君轻之旨,颇有见地。你且听听,有何见解?”

    nbsp陈锋依言坐下,静听赵景行阐述。赵景行引经据典,论证“民为邦本”,强调君王当以仁政安民,方能国祚长久。其言辞条理清晰,逻辑严密,确显功底。

    nbsp赵景行说完,目光投向陈锋,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战意味:“陈兄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nbsp陈锋沉吟片刻,开口道:“景行兄所言,深得孟子精义,民本思想,确为治国根基。然锋以为,此论在当下,或可更进一步。”

    nbsp“‘民贵君轻,非止于君王仁爱之心,更在于制度之保障。若民之生计,全系于君王一念之仁,则仁政兴,百姓安;若君王昏聩,则百姓苦。此非长久之计。”

    nbsp“晚生以为,当效法古人‘藏富于民之策,轻徭薄赋,鼓励工商,使民有恒产,有恒心。更需建立法度,约束官吏,使民之权益,不为豪强所夺。唯有如此,民本之基方固,国家之基方稳。此所谓‘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;授人以渔,更需护其渔场。”

    nbsp徐文远眼中却爆发出激赏的光芒,他拍掌赞道:“好一个‘授人以渔,更需护其渔场!锋儿此论,切中时弊,直指根本!将虚悬的仁心,落到了实实在在的治政之上!妙!大妙!”

    nbsp裴宽更是听得两眼放光,看向陈锋的眼神充满了崇拜。

    nbsp徐文远感慨道:“如今科场文章,多流于空疏浮泛,只重辞藻华丽,对仗工整,却失了思想之魂!”

    nbsp陈锋连忙将陆明轩的指点,以及自己的困惑,一并向徐文远请教。

    nbsp徐文远听完,没有像陆明轩那样分析人事,而是从文章的根本“立意”出发。

    nbsp“郑玄此人,老夫也略有耳闻。他之所以古板,之所以厌恶华丽辞藻,正是因为当今科场,文风浮夸,空疏无物之风,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!”

    nbsp徐文远有些痛心疾首:“多少举子,将心思都花在了雕琢字句、堆砌典故之上,写出的文章看似花团锦簇,实则言之无物,空洞浮泛!此等文章,于国何益?于民何利?郑玄的‘古板,正是对这种浮夸文风的一种反拨,一种矫枉过正!”

    nbsp“所以,你想折服他,靠辞藻,靠机巧,都行不通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用堂堂正正之师,以无可辩驳之理,让他无话可说,让他不得不服!”

    nbsp徐文远看着陈锋,眼神灼灼:“为文者,当有风骨!你的文章,立论必须高远!要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!”

    nbsp他信手拈来,以历代名篇为例,为陈锋讲解如何将宏大的家国情怀,融入到具体的策论之中,做到“大处着眼,小处落笔”。

    nbsp“郑玄厌恶的是‘空谈,而非‘高论。你的策论,必须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,哪怕只是一个思路,一个方向,也要言之有物,落地有声!如此,方能称之为‘经世致用之学!”

    nbsp一旁的赵景行听着,忍不住插话道:“老师,陈兄。学生以为,为文固然要言之有物,但策论终究是文章,若无文采斐然,辞藻华美,恐难入考官法眼。过分质朴,是否会失于粗陋?”

    nbsp陈锋闻言,拱手道:“赵兄此言差矣。文章之美,在风骨,不在皮毛。正如美人,其美在神韵气质,而非涂脂抹粉。一篇好的策论,其逻辑之严密,见解之深刻,便是其最美的‘文采。若思想内核孱弱,纵使辞藻再华丽,也不过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”

    nbsp两人就“文”与“质”的关系,展开了一场简短而精彩的辩论。最终,赵景行虽未完全信服,但看向陈锋的眼神中,轻视已荡然无存,转为凝重与郑重。

    nbsp而裴宽,则全程化身为陈锋的“小迷弟”,听得是两眼放光,对陈锋的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陈锋在长安书院盘桓至下午,才告辞离去。他心中已对如何应对郑玄,有了更清晰的脉络。

    nbsp回到镇北侯府清竹苑的书房,陈锋并未立刻铺纸研墨。他铺开一张白纸,提笔在正中写下一个大大的“孝”字。

    nbsp徐文远与陆明轩的指点,让他对文章本身有了十足把握。但为保万无一失,他决定祭出那支早已准备好的“奇兵”——郑玄那位卧病在床的老母亲。

    nbsp风雨阁的情报极为详尽:郑老夫人年过八旬,双目失明多年,且因长期卧床,饱受褥疮之苦,加之食欲不振,身体极为虚弱。

    nbsp陈锋闭目沉思,调动着前世的知识储备。他铺开纸,开始写方子。

    nbsp他写得很仔细,将药材的配比、制法、用法、禁忌都写得清清楚楚。这些方子,在此时此地,无异于降维打击。尤其是紫草油对褥疮的疗效,远超当下常用的金疮药。

    nbsp写罢,他唤来林月颜,将方子交给她,低声嘱咐:“月颜,此事需你亲自去办……“

    nbsp……

    nbsp傍晚时分,华灯初上,秦淮河畔的喧嚣再次被点燃。鹿鸣苑门前,车马如织,宾客盈门,一派繁华景象。

    nbsp就在这最热闹的时候,一队衣甲鲜明的东宫仪仗,簇拥着一位身着大红袍、面白无须的大太监,在万众瞩目之下,停在了鹿鸣苑门口。

    nbsp周围的喧嚣声,瞬间安静了下来。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了这队不速之客身上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275章 科场玄机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