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3章 狼烟骤起(一)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,带着陈恪的期许与对东南局势的隐忧,绝尘而去,身影很快消失在官道烟尘中。
nbsp送走戚继光后,陈恪的生活似乎重归平静。
nbsp他按部就班地往来于火药局、兵部衙门和裕王府之间。
nbsp火药局的改制已步入正轨,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已然建立,工匠们士气高昂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陈恪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更大规模扩产的可行性研究,同时秘密筹备着新式火器的研发,和火器制造并入火药局的一体式计划。
nbsp兵部的事务则繁杂依旧。
nbsp各地卫所糜烂的奏报、军饷拖欠的告急文书、将领升迁调动的争议,如同雪片般堆满案头。
nbsp陈恪以其特有的高效和务实作风处理着,该驳回的驳回,该协调的协调,该压下的压下。
nbsp而北面鞑靼及蒙古各部蠢蠢欲动的消息,几乎年年都有,今年似乎也并无特别。
nbsp对于这些消息,兵部上下,乃至内阁,并未给予过多重视。
nbsp毕竟,在明朝与蒙古长达两百年的对峙中,这种“蠢蠢欲动”几乎是每年的必备节目。
nbsp但是陈恪尤其重视来自北疆的军报。
nbsp因为陈恪非常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nbsp游牧经济极其脆弱,一场“白灾”——指特大雪灾,就足以让大批牲畜死亡,使整个部落陷入生存危机。
nbsp为了生存,南下劫掠富庶的农耕地区,便成为其最直接的选择。
nbsp此外,原本的历史上明朝断绝“马市”边境贸易,断绝了蒙古贵族获取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稳定渠道,也加剧了其通过武力掠夺的冲动。
nbsp这种基于生存压力的周期性寇边,如同草原上的季风,年复一年,似乎成了大明北疆无法摆脱的宿命。
nbsp如果细挖更深层的原因,则可能是蒙古部落内部权力更迭时,新上台的首领往往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树立威望,巩固统治。
nbsp俺答汗作为此时蒙古最具实力的首领,其野心和行动力都不容小觑。
nbsp历史上嘉靖二十九年的“庚戌之变”,俺答汗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耻辱,在这个时空虽因他的预警和常远山的协助得以避免重演,但蒙古的威胁从未真正解除。
nbsp俺答汗雄踞河套,实力雄厚,其野心绝非小打小闹的劫掠所能满足。
nbsp这些看似“常态”的异动,在他眼中,更像是风暴来临前的涟漪。
nbsp因此,陈恪要求北线边镇和兵部职方司提高警惕,加强侦测,不可因循懈怠。
nbsp————
nbsp裕王朱载坖经历了景王薨逝的风波后,地位愈发稳固,心态也平和了许多。
nbsp陈恪在裕王府的讲读,则注重引导裕王关注实务。
nbsp他结合东南抗倭、北边防务、乃至最近的江西倭患与俞大猷事件,深入浅出地剖析国策得失、吏治弊端、用人之道,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位未来储君的政治视野和施政理念。
nbsp裕王也常就一些敏感政事私下征询其意见,因景王已逝,陈恪的顾忌也少了许多,经常是知无不言的态度。
nbsp至于嘉靖帝最看重的青词撰写,陈恪如今已能从容“甩锅”。
nbsp新科状元、他的狂热“门生”陈谨,在青词一道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和热情。
nbsp陈恪只需在闲暇时,将自己结合后世知识“包装”好的“天道感悟”、“祥瑞征兆”等核心思路稍加点拨,陈谨便能引经据典,铺陈辞藻,炮制出辞藻华丽、玄之又玄、深得嘉靖帝欢心的“上佳”青词。
nbsp这大大解放了陈恪的精力,让他能将更多心神投入到真正关乎国运的实务之中。
nbsp日子,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、实则暗藏机锋的节奏中一天天滑过。
nbsp京城的舆论场关于“谁救了俞大猷”的争论渐渐淡去,被新的谈资取代。
nbsp严嵩在府中“静养”,徐阶主持内阁日常,赵贞吉忙于赈灾后续和户部钱粮调度,高拱在兵部与陈恪配合日渐默契,张居正则如潜龙在渊,默默观察,积蓄力量。
nbsp直到一份标注着“十万火急”、来自宣大总督的八百里加急塘报,如同惊雷般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,重重砸在了兵部尚书高拱和右侍郎陈恪的案头——俺答汗亲率数万铁骑,突破边墙,兵锋直指宣府大同!
nbsp其来势之汹,规模之大,远超往年例行袭扰。
nbsp北疆,狼烟骤起!
喜欢。
第413章 狼烟骤起(一)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