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魂穿农户女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章 蝗灾突袭迁移榆关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?听不清朕所讲?”文帝李胤面色一沉呵斥声在大殿内响起。

    nbsp众臣皆是一惊惶惶叩拜“陛下息怒……”

    nbsp大臣中有人试探出声“陛下,此次幽州蝗灾如此严重,臣以为陛下应尽快发放赈灾粮食。”

    nbsp跪在前首的大司农身躯一震立马应声“陛下,臣以为发放赈灾粮并非良策。

    nbsp近三年各地赋税虽都足一缴纳,但各州关口连续数年维护修整,各地边关粮食需求巨大。

    nbsp去年秋收南方暴雨连续月余,十几个乡的粮食毁于一旦,陛下下旨发放赈灾粮食。

    nbsp除之之外陛下仁慈年年又赏与诸侯粮食金银不在少数……”

    nbsp“大司农!”李胤帝低喝一声打断他的话“朕不想听你唱戏,有话直说!”

    nbsp大司农冷汗涔涔头紧贴地面颤着声道“陛下……国库、国库空虚,实拿不出赈灾粮食。”

    nbsp“砰!”李胤帝面色一沉怒拍案桌“国库空虚?你说国库空虚?”

    nbsp不怪李胤帝震怒,就好比你创业成功,天天通宵达旦奋斗。

    nbsp外出有车马,回家有美食,媳妇穿金戴银还不止一个。

    nbsp可突然有一天远房亲戚有事需要借点钱财,结果财务告诉你“公司账面没钱了……”

    nbsp没粮比没钱还可怕,各地年年秋收缴纳赋税,除去给边关、和各地诸侯,他不信偌大的夏国难道只有这一点粮食?

    nbsp这几年算是风调雨顺,除了去年南方月余的暴雨,各地诸侯也谨小慎微没有生事。

    nbsp可今天若是哪一方诸侯叛乱,他的国库竟然还拿不出余粮打仗了?

    nbsp大司农跪在下首心里也是憋屈,这破头衔看着风光无限,掌控夏国财政粮食。

    nbsp可陛下不会想到,年年单就是赏赐各地诸侯那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,还有边关的士兵、朝廷官员月月的俸禄可不单单是银钱,还有米粮的发放。

    nbsp王宫的娘娘、公主、皇子、奴婢、侍卫……

    nbsp这还不算陛下心情大好突然又奖赏哪个臣子,就这么一大摊子事,多少钱粮能顶的住?

    nbsp他夜夜难眠,头发都掉了大半,愁啊!无钱无粮还要被问责不会当家,宝宝心里苦,但宝宝不能说啊!呜呜呜~

    nbsp李胤帝心里悲凉,兢兢业业的做皇帝,国库空虚的连赈灾粮食都拿不出来。

    nbsp这说出去让天下人知道,还不嘲笑他这天子穷的连粮食都没有?

    nbsp“那依着大司农,幽州几万人通通饿死置之不理?”李胤帝语带嘲讽。

    nbsp“臣不敢……”大司农跪在下首战战兢兢。

    nbsp身后其他大臣眼观鼻鼻观心,陛下若是申饬大司农,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。

    nbsp大司农自然知道官场无情,此时身后一片寂静自然也明白无人相帮,身处高位看着风光无限,实不知多少人妒恨他的位置恨不得取而代之。

    nbsp大司农眼珠子转了转试探的道“陛下,臣有个办法……”

    nbsp“说来听听!”李胤帝看向大司农。

    nbsp“陛下,边关连年休整耗资巨大,榆关尤为重要,每年修整都要从盛京周边抽调平民服役。

    nbsp这幽州离榆关不过二三百里,如幽州县下受灾村户迁移至榆关,一是可多开荒种田,所收获粮食近水楼台先紧着榆关,二是几万人抽出一半修整城墙,一日两顿既解决修整边关问题,又可解决灾民温饱问题。”

    nbsp众臣……

    nbsp别说还真是一举两得,这样朝廷就不需要拿出巨大的赈灾粮了。

    nbsp李胤帝此刻怒气消了大半,心情颇好“不愧是孤的大司农,孤有你何其有幸!好,传旨下去,幽州县下受灾百姓迁移至榆关暂且安家落户!”

    nbsp“陛下英明……”众臣再次俯首叩拜。

    nbsp此消息传回幽州已经是又十天过去了,县令得知陛下并未降罪,当场泪湿眼眶,遥望盛京方向叩拜感恩陛下隆恩。

    nbsp天下十关,榆关乃十关之首,距离盛京不过百里。北依燕山,南连渤海,可以说榆关若是失守了,那盛京也就没了,可见榆关之重要性。

    nbsp所以年年需要修整加固城墙,比起其他九关,榆关所需要的金钱粮食更为巨大。

    nbsp三老将迁移的消息告知各乡长,乡下下达至亭长、最后是里长。

    nbsp这一消息犹如惊雷,震的张家村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迁移……撇下守着百年的张家村,跑到几百里外的榆关,人生地不熟……村民们害怕。

    nbsp里长在大榕树下向村民普及榆关的一切,而这时她也才了解了所处的地理位置。

    nbsp盛京就是现代的北京,而榆关应该是山海关,至于她现在所处的位置应该是河北方向。

    nbsp山海关离北京那自然是近的,她还真没想到有一天能换个地方居住,还能离着北京那么近。

    nbsp至于迁移她真的无所谓,张家村她也没有多少归属感,去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nbsp朝廷下发的旨意是五日内必须动身,尽管村民们不想走,可朝廷下发了旨意你就必须走,不走就是抗旨要砍头。

    nbsp五日之内村民们要收拾家伙事,蓄水、挖野菜、制作干粮。

    nbsp听里长说到了榆关就有活干,也有粮食吃,不会饿肚子。

    nbsp村民问还能不能有自己的地种了,这个里长也说不好。

    nbsp毕竟亭长的指令是到了榆关修护城墙,至于种地……实在不行就去当佃户也成。

    nbsp总之不会饿着他们,有活干就有饭吃。

    nbsp这几日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各自忙碌,徒步走到榆关最起码也要月余。

    nbsp没什么比粮食更重要,山上的野菜都被挖的一干二净,就这还远远不够村里人吃的。

    nbsp张家没有独轮车,哥俩忙着用树枝做个类似爬犁的东西。

    nbsp幸好家里穷的没有柜子什么的,只有瓦罐、碗、纸衣服被褥、鸡笼子和鸡比较贵重。

    nbsp这么点东西没有独轮车倒也不费劲,她去河边摸了几条鱼。

    nbsp村里人不少看见的,也都跑到河边去摸鱼,一时间上游下游全是人。

    nbsp张老汉看着鱼忍不住眼眶泛红“以后怕是再吃不到上河村的鱼嘞……”

    nbsp不仅是张家人心里悲凉,整个上河村包括里长也都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下,于五天后的一个早上出发。

    nbsp大部队浩浩荡荡,经过田地一片荒凉,有哭声传出来,慢慢的队伍里此起彼伏的哭声响彻山道。

    nbsp故土难离,一辈子生活的地方就这么离开了,无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不舍与害怕。

    nbsp几个乡的村民在县城门口集结,那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,黑压压的头顶一眼看不到头。

    nbsp县衙派出士兵一路互送村民前往榆关,说是护送实则监视,到达榆关时出生老病死的除外,少一人朝廷都将治罪于幽州县县令。

    nbsp泥土路被践踏出漫天灰尘,上河村排在中间位置。

    nbsp王婆子的腿脚不好,走的也慢,张大顺哥俩只能轮流背着。

    nbsp朝廷要求月余内必须到达榆关,违者论罪当诛。

    nbsp官兵同样双脚行走,腰间佩戴大刀,她不知道县里派出了多少官兵,目测也不算少。

    nbsp她背着背篓,里面装了水囊和一些野菜。

    nbsp颇有一种红军长征的感觉,早上还不算太热,到中午才将将走出幽州县。

    nbsp烈日炎炎晒得人汗流浃背,孩子走不动开始哭闹。

    nbsp老人腿脚不好都由着年轻力壮的儿子背着,张老汉走到中午显然也受不住了。张大安背起张老汉继续往前走。

    nbsp她口干舌燥双腿打颤,拿出水囊喝了一大口,可胸腔依然像着火。

    nbsp汗水打湿了她的头发,顺着头发滴滴答答往下流。

    nbsp张小米元宝也没好到哪里去,一个个晒的皮肤通红满脸汗水。

    nbsp别说赶路的她们,就是陪同的官差也没好到哪里去,日头越来越近,官差也受不住了,喊了声避日头休息。

    nbsp好几万人,纷纷往道边的林子里避日头。

    nbsp各村里长同官兵交涉,回来后告诉大家伙该吃饭吃饭,下午日头落了趁着夜赶路。

    nbsp毕竟晚上凉快,走起来确实少遭罪。

    nbsp张家焯了一些山菜,把鱼都烤了,小米王婆子舍不得动,想着路上实在忍不住再熬点小米水喝。

    nbsp这回张家人干嚼着野菜喝着水,王婆子没怎么走路,吃点就觉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nbsp可张大顺哥俩这一上午一直背着老头老太太,再加上天又热,吃这么点野菜根本啥也不够。

    nbsp张老汉让王婆子把烤鱼拿出来,让哥俩再吃点。

    nbsp元宝和张小米眼巴巴的看着鱼,王婆子不忍心,给她们三个孩子一人分了大拇指大的鱼肉。

    nbsp她本来也不馋,把鱼肉递给了黑瘦的李桂香,李桂香此时满脸疲惫,看着闺女递过来的鱼肉推了回去,让她赶紧吃了。

    nbsp看样李桂香是不会吃的,她只能把鱼肉用树叶包上放进了背篓里。

    nbsp里长在前方喊着没水的抓紧去河边打水,打完水抓紧睡觉,晚上还要赶夜路!

    nbsp她依靠在大树下乘凉,周围的蚊虫嗡嗡围着她转个不停,真想点几根艾草……

    nbsp可她不敢,这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算了,等着晚上赶夜路时再说。

    nbsp迷迷糊糊的倒也真靠着大树睡了一觉,起来后胳膊腿上都是蚊子包,她已经许久没被这么咬过了,看来这外面的蚊子也饿的慌。

    nbsp下午太阳渐渐西落,官兵几声锣响提示要起身赶路了。

    nbsp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继续前行,从太阳西落走到月亮高升,满天星斗挂满苍穹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皎洁的月光让漆黑的夜晚有了一丝光亮,官兵高举火把来回巡视着几万人群。

    nbsp夜晚的蚊虫越来越多,她缠着李桂香给她点一把艾草。

    nbsp李桂香见过闺女用艾草熏蚊虫,知道这东西有效果,点燃了几把分给家里人。

    nbsp独属于艾草燃烧的味道传来,蚊虫迅速四散逃开。

    nbsp王婆子把她手里的艾草递给她“你把这草给你小姑送去嘞,别让蚊子把你弟狗蛋咬喽!”

    nbsp她接过艾草想往队伍后面走,却被李桂香拦了下来,抢过艾草暗暗瞪了一眼王婆子。

    nbsp“跟着你阿翁乱跑啥?再跑丢了!”说完拿着艾草往队伍后面走。

    nbsp王婆子在前面被张大顺背着,听见李桂香的话有点抹不开脸倒也没吱声。

    nbsp她这才反应过来,几万人的大部队,就算张小妹就在上河村的队伍尾巴,可她一个孩子大晚上一个人找过去,万一出点啥事那可真是……

    nbsp想到这里她还真有点后怕,忘了这可是没有监控、没有公平可言的古代。

    nbsp她看向张大顺背着的王婆子背影,心中也掂量了一番。

    nbsp这王婆子对她和张小米说不上好,倒也说不上不好,只是有个亲疏远近。

    nbsp三个孙辈她最喜欢元宝,如果加上外孙狗蛋,那王婆子最得意这两个男娃。

    nbsp她和小米王婆子也有点偏颇,平日里对小米比对她好一点。

    nbsp就像这大晚上送东西的事,第一个就能想到跑腿的她。

    nbsp算了,明知自己对王婆子也没什么感情,那王婆子对自己感情淡泊她也没什么可挑理的。

    nbsp李桂香很快就回来了,她主动过去拿出水囊递给她。

    nbsp李桂香接过水囊喝了口水,夜色下瘦的皮包骨的身子让她心里微微难受。

    nbsp她借着背篓拿出中午那块烤鱼,她现在的身高只比李桂香矮上一个头。

    nbsp她踮起脚一把将鱼肉塞进了李桂香嘴里,李桂香还没反应过来,嘴里的鱼肉就让她忍不住咀嚼起来。

    nbsp等反应过来一脸嗔怒的瞪了她一眼,悄声说道“不是让你赶紧吃了,咋留到现在嘞?还都给俺嘞?你个败家的娃儿!”

    nbsp她轻扯嘴角眼里带着温柔的笑意“给阿母吃才不是败家。”

    nbsp李桂香见闺女认真的小模样忍不住红了眼眶,抿抿嘴唇欣慰的笑了。

    nbsp夜里赶路倒是不晒,几万人浩浩荡荡的前进,这震耳欲聋的脚步声、车轮声怕是山里的动物听见了也要害怕。

    nbsp也幸好没什么动物下山来寻找猎物,他们一路安然无恙。

    nbsp差不多走到半夜时,官兵受不住了,下令原地休息。

    nbsp长长的山道顿时篝火连绵,这也是为了防止有动物来侵袭,点火就是为了驱赶动物。

    nbsp临睡觉前她让李桂香又点了一些艾草,后半夜她算是睡了个安稳觉。

    nbsp第二日队伍早早的起来打水做饭,王婆子也掏出一把小米让万叶子熬点小米水。

    nbsp喝过水灭了火,大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行。

    nbsp每天都是中午歇息,太阳西落赶路到半夜再休息。

    nbsp她也不记得赶了几天的路,在某一天的夜晚,大部队来到一座城楼前。

    nbsp漆黑的夜晚,城楼上点着火把,忽明忽暗之间看清了城墙门上的大字“幽州郡”!

    nbsp在前面打头的官兵如何交涉她们后方的不知道,但官兵下令在城门口休息,明日郡城门口会施粥。

    nbsp几万人听说有粥可喝,黝黑蜡黄的脸都露出期盼的神情。

    nbsp有些村民甚至对着城门叩拜,感谢幽州郡主的仁慈。

    nbsp第二日天未亮城门大开,几十个临时搭建的粥铺开始熬煮米汤。

    nbsp不到半个时辰,官兵敲锣让村民排队领粥。

    nbsp王婆子和张老汉都激动不已,端着碗迫切的遥望城门口。

    nbsp几万人的队伍真要排下来怕是要一天也不够,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官兵反而没有催促要走。

    nbsp或许施粥是朝廷下令与幽州郡主无关?如果是这样……她倒觉得这夏朝的皇帝倒也是个仁君。

    nbsp从蝗灾开始到几十个村子迁移榆关,仅仅不过半月时间,可见这皇帝雷厉风行,并没有拿百姓的命当儿戏。

    nbsp她心里也隐隐的安稳了一些,只要不是穿越到暴君执政的朝代就好。

    nbsp虽然她对这夏朝实在不太了解,闻所未闻。

    nbsp村子里一年四季见到的都是庄稼汉,夏季都打着赤膊,女的都是短衣露着胳膊。

    nbsp即使去集市见到的也都是这样,只是通过这几年观察官兵的穿着,她觉得这里更像是类似汉代的穿衣方式。

    nbsp她对汉代也不算了解,但那和宾馆睡衣似的穿着,确实很像汉代。

    nbsp就在她胡思乱想之际已经是中午了,轮到了上河村排队领粥,没想到这粥比起张家喝的可浓稠多了。

    nbsp除此之外每家还给十合生小米,十合也就是一升。

    nbsp虽然不多,但是赶路时熬点小米水喝还是够的。

    nbsp听施粥的人说,到了幽州城还会有施粥的,保管她们活着到榆关,这都是陛下亲下旨意。

    nbsp听到这样的消息,村民们纷纷磕头,庄稼人哪会什么华丽的词语,只是死命的磕头,嘴里念念有词皇帝的好。

    nbsp郡县的施粥还未结束,这时已经是傍晚了。

    nbsp官兵决定明日启程,这施粥忙活了一宿。

    nbsp第二日官兵一声铜锣,大部队浩浩荡荡的继续前进。

    nbsp到幽州城时已经是六七天后了,幽州城门的粥点早已经准备妥当。

    nbsp他们到时也是夜晚了,而施粥的棚子依然炉火不断。

    nbsp热腾腾的米粥直到天亮才施完,官兵决定白天休息晚上赶路。

    nbsp过了幽州再赶二十几天路就能到榆关了,幽州城是个大城,听说城里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种类齐全。

    nbsp可惜城门虽然大开,但官兵把守严格,但凡进城要缴纳城门钱。

    nbsp还需要里长带领,且进城必须是购买物品才行。

    nbsp不知道前头的人有没有进城的,张家肯定是进不去的,没有交城门的钱。

    nbsp她倒是想进了,可惜她也没钱,更何况还要里长带领。

    nbsp她除了个背篓没有其他,进了城突然拿出一堆粟米青菜根本没法解释。

    nbsp幽州城也就只能远远的看上那么一眼了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5章 蝗灾突袭迁移榆关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