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北颂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902章 千人千面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寇天赐瞬间咧嘴笑了,赵润见此脸上流露出了一丝羞红。

    nbsp赵润明显有点小傲娇。

    nbsp寇天赐有一大堆的礼物,他却只有寇季送的古砚。

    nbsp他对古砚自然倍感珍惜。

    nbsp在寇天赐找到他,要分一车礼物给他的时候,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,故作不在意那些礼物的样子。

    nbsp但当寇天赐向他索要古砚的时候,他彻底绷不住了。

    nbsp寇天赐戳破了赵润的小傲娇以后,并没有穷追猛打,而是走到了一辆马车前,跳上了车辕,对着赵润招了招手。

    nbsp赵润瞪了寇天赐一眼,走过去,跳上了车辕,跟寇天赐并排坐在车辕上。

    nbsp在他们二人跳上车辕的时候,寇季等人已经将各自要带的东西尽数装上了车。

    nbsp临别之际。

    nbsp寇季将狄青唤到了一边。

    nbsp“狄青,此次一别,再相见,恐怕要等到朝廷新立的两支禁军赶到此处才行。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你都要镇守在此地。

    nbsp有些东西在人前我没办法告诉你,如今特地把你叫到了人后叮嘱一番。

    nbsp我走了以后,此地的兵事就归你掌控。

    nbsp一旦遇到了俘虏反叛,你万万不可以手软。

    nbsp随后朝廷会派遣一大批文臣过来。

    nbsp他们中间要是有人在俘虏作乱以后,还护着俘虏,你也不必手软。

    nbsp总之,在此地,任何有碍我大宋统治此地的人,你都可以将其先斩后奏。

    nbsp你不要怕事,也不用太给那些文臣们面子。

    nbsp你统领的是禁军,禁军的一切他们都无权干涉。”

    nbsp寇季主要向狄青强调了一下文臣们到了以后,狄青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对付那些文臣。

    nbsp大宋的文臣之前清理了一批又一批。

    nbsp但随着疆土的急速扩张,朝廷又破格选了许多人为官。

    nbsp也正是因为如此,朝廷难免有识人不明的时候,让一些迂腐的,又或者黑心的家伙混迹在了其中。

    nbsp黑心的家伙不谈,迂腐的家伙有时候很容易好心办坏事。

    nbsp一旦俘虏们中间出现了叛乱,那群迂腐的家伙里,必然有人站出来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,阻止狄青率领重兵去镇压。

    nbsp然后自己跑去给那些俘虏们讲道理,去招安那些俘虏。

    nbsp如此一来,不仅害己,也害人。

    nbsp还容易养虎为患。

    nbsp此地的俘虏跟大宋腹地的那些土匪流寇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    nbsp他们要是闹起来了,基本上就是奔着不死不休去的。

    nbsp安抚、招揽,几乎是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nbsp除非大宋允许他们立部,亦或者立国。

    nbsp但那可能吗?

    nbsp所以此地的俘虏一旦闹起来,除了用重兵弹压外,没有第二条路可走。

    nbsp寇季可不希望因为某些文官的愚蠢,让此地生出什么反叛的势力,并且形成大势。

    nbsp一旦形成了大势,迁移到此地的百姓可是会遭大殃的。

    nbsp狄青听完了寇季的话,明白寇季为何跟他说这些话,他也知道朝堂上一些迂腐的文官的秉性,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,就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nbsp在狄青眼里,俘虏就只是俘虏,他们还是罪籍。

    nbsp在他们没有脱离罪籍之前,狄青杀多少都不会有心理负担。

    nbsp寇季在叮嘱完了狄青以后,拍了拍狄青的肩头,“官家此次虽然不会封你为王,但是你的功劳官家肯定记得。”

    nbsp狄青重重的点头。

    nbsp寇季收回了手,上了马车。

    nbsp狄青翻身上马,送寇季一行人出了辽阳府府城。

    nbsp在府城门口。

    nbsp狄青一直看着寇季等人的队伍消失了以后,才策马回了辽阳府。

    nbsp寇季一行人出了辽阳府以后,率领着兵马,押解着金银财宝等物,一路往西而行。

    nbsp沿着大道往西行了十里地左右。

    nbsp就看到了一片片新开垦出来的良田。

    nbsp迁移过来的百姓,正驱使着俘虏在田间劳作,见到了寇季一行路过,便赶到了路边,冲着寇季的马车躬身施礼,并且大声呼喊。

    nbsp“送寇公!”

    nbsp“送寇公!”

    nbsp“……”

    nbsp寇季一行人行了一路,相送的人就喊了一路。

    nbsp王曾坐在马车里,一手扯着马车的帘子,看着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黑土,听着那一声比一声高亢的相送声,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nbsp“这大宋朝,已经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小子了。”

    nbsp王曾长叹了一声。

    nbsp寇季侧躺在马车里,一手拿着酒壶,一手捏着糕点,撇着嘴道:“你可别瞎说……大宋朝谁也比不上官家。”

    nbsp王曾嘲讽的一笑,“你在此地振臂一呼,从者恐怕会超出百万。官家可不行。”

    nbsp寇季扔下了手里的酒壶,不满的道:“你是嫌弃我麻烦不够多,还是觉得我死的不够快?”

    nbsp王曾淡淡的道:“老夫只是实话实说。”

    nbsp说到此处,王曾放下了马车的帘子,盯着寇季,感慨道:“从高丽覆灭后到如今,才过去了半个月,你小子便已经让人开垦出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。

    nbsp如此效率,简直是骇人听闻。

    nbsp若是让朝中其他官员来办,到了夏末也未必能开垦出如此多的良田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这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,到了秋日的时候,一定会收获一大批的庄稼。

    nbsp迁移过来的百姓,到秋收以后,就能彻底安定下来了。

    nbsp待到官家招募的两百万兵马到了此处。

    nbsp此处就算是真正的成了我大宋的疆土。

    nbsp此处将会被我大宋百姓一直占据下去。

    nbsp你的功劳,用功盖千秋四个字形容,也不为过。”

    nbsp王曾仰起头,长叹了一声道:“老夫恨自己生不逢时,未能跟你一起入仕,一起建立千秋功业。

    nbsp老夫又庆幸自己能活到现在,能看着你一步一步将我大宋打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天朝上邦。”

    nbsp寇季听到此话,没好气的道:“该说的咱们在辽阳府内就说清楚了,你没必要在奉承我了。”

    nbsp王曾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,“老夫说的是实话。”

    nbsp寇季撇了撇嘴,没有言语。

    nbsp王曾再此掀开了马车的帘子,望着车窗外的良田,由衷的感慨,“如今的大宋……真好……”

    nbsp寇季重新抓起了酒壶,道:“以后会更好……”

    nbsp王曾脸上浮起了笑意,笑容灿烂的道:“对,以后会更好。”

    nbsp王曾就这么一路观看着百姓耕种,一路感慨着,缓缓西行。

    nbsp由于他们押送的东西比较多,所以行路的速度并不快。

    nbsp从辽阳府到上京城,以及是半个月以后了。

    nbsp进入到了已经更名为临横府的上京城地界以后,寇季和王曾看到的百姓有了不同。

    nbsp在辽阳府等府地界的时候,他们看到的都是一块块新开垦出的良田,以及零零散散的散落在广阔无垠的良田中的百姓和俘虏。

    nbsp到了临横府以后,寇季和王曾看到了一块块长满了庄稼嫩芽的良田。

    nbsp在良田边上的大道上,有百姓们挑着担子在出售一些箩筐、篮子等物。

    nbsp越往临横府府城,大道两边叫卖的百姓就越多。

    nbsp朝廷将百姓们迁移到了此地以后,只分发了一些简单的农具,以及辽地原有的一些屋舍。

    nbsp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。

    nbsp百姓们是勤恳的,他们在种植完了庄稼以后,就凭借着各自的手艺,编制了一些箩筐、篮子等物拿出来售卖。

    nbsp编制箩筐和篮子的手艺,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手艺。

    nbsp原材料基本上就是树枝、竹条、藤曼等物。

    nbsp几乎没有多少成本。

    nbsp民间会这项手艺的人很多。

    nbsp所以出现在市面上最多的就是箩筐和篮子等物。

    nbsp由于此地的百姓在大宋的时候是赤贫的百姓,所以他们手里并没多少钱财。

    nbsp所以交易的时候用的钱财很少。

    nbsp几乎都是以物易物,又或者用俘虏来抵账。

    nbsp比如一个小篮子值五文钱。

    nbsp有人一口气拿了四个篮子,就可以让自己家里的一个俘虏,去对方家里做工两日抵账。

    nbsp又或者将自己家里分配到的马匹,借给人家使用两三日抵账。

    nbsp良田里的庄稼,可不是种下以后就完事了。

    nbsp中间还要锄草、松土,旱时还要挑水灌溉。

    nbsp所以百姓们在种下了庄稼以后,还要时不时的去田间劳作,以助庄稼茁壮成长。

    nbsp所以百姓们即便是将庄稼种下去了,也需要劳力。

    nbsp特别是将草地开垦出了良田的第一年,地里的野草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,所以经常要去锄草。

    nbsp距离临横府远的,几乎都是百姓在叫卖。

    nbsp距离临横府近的,不仅有百姓,也有一些商人参杂在其中。

    nbsp寇季稍微打量了一眼,大多是盐商和皮毛商。

    nbsp盐商们背着盐袋子,在百姓们中间穿行,时不时的放下盐袋子,跟百姓们交易。

    nbsp百姓们有钱的给钱,没钱的可以赊账。

    nbsp待到了秋收以后,用粮食抵债。

    nbsp用粮食抵债的话,盐商们会将粮食压在一个极低的价格上。

    nbsp到了秋收以后,盐商们赚的可就不是一点点卖盐的钱。

    nbsp百姓们每一户最少都有一千亩地,秋收的时候收的庄稼必然不会少,所以不怕盐商在这个上面占便宜。

    nbsp盐商们也不怕百姓赖账。

    nbsp毕竟,盐铁都是官营的。

    nbsp几乎能做食盐生意的,背后都有官府的影子。

    nbsp所以百姓们跟盐商交易的很愉快。

    nbsp

第902章 千人千面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