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2章 正与奇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28小说网]https://m.28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靖海伯府的书房,炭火驱散了冬寒,却驱不散陈恪心头的凝重。

    nbsp张居正那份及时雨般的硝石批文就放在案头,朱红的签押在烛光下刺眼。

    nbsp“张前辈……”陈恪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沿,眼神沉静如水,并无多少感激或猜疑的波澜。

    nbsp张居正的心思?他懒得深究。

    nbsp这人深藏不露,所求甚大,绝非出于同僚情谊。

    nbsp助他陈恪,或许是借刀杀人,或许是驱虎吞狼,为自身日后登顶铺路。

    nbsp无论如何,这都在陈恪的预料之内——朝堂博弈,本就互为棋子。

    nbsp他真正在意的,是世人乃至张居正这类能吏对他的根本误解——将他视作一个倚仗圣眷、专走险棋、以奇谋诡道取胜的“幸进之徒”。

    nbsp这误解,何其荒谬,又何其必然。

    nbsp世人只看到他火烧密云的决绝,看到他奇袭蓟辽、挟持杨顺的雷霆手腕,看到他通州战场以步克骑的惊世骇俗,甚至看到他在御前摘冠死谏的孤臣风骨。

    nbsp这些,是“奇”,是锋芒,是刀尖上的舞蹈,自然引人注目,令人惊叹。

    nbsp然而,他们却选择性地忽略了构成这一切胜利的基石,那才是他陈恪立身的根本,是他耗费无数心血构建的“正”!

    nbsp苏州练兵,他呕心沥血,用超越时代的纪律和火器战术锻造新军,这是“正”。

    nbsp没有这支在血火中证明了自己是“国之利刃”的新军,何来通州旷野的辉煌?常钰的新军总兵之位,岂是凭空掉下?

    nbsp漕粮改银,他洞察弊端,设计反制,不惜以身犯险,最终为朝廷敛财百万,充实国用,这是“正”。

    nbsp没有这笔银子,何来苏州新军的粮饷,何来后续的整备?

    nbsp火药局改制,他建立高效安全生产体系,收服工匠人心,提升大明火器的核心制造能力,这是“正”。

    nbsp没有这源源不断、质量可靠的弹药,苏州新军的火铳三段击,不过是烧火棍!

    nbsp推行“十户保甲法”于台州,斩断倭寇耳目,这是“正”。

    nbsp整编永乐大典,奠定文治基础,亦是“正”。

    nbsp他的每一步“奇”,都建立在厚实无比的“正”之上。

    nbsp奇只是手段,是关键时刻的胜负手;而正,才是他安身立命、行稳致远的根基,是驱动一切的引擎!

    nbsp那么,为何庙堂诸公、清流权贵,乃至张居正这等人物,都执着于将他标签化为一个“奇谋弄臣”?

    nbsp陈恪的目光扫过桌案上那份抚恤名册,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,是他“正”的代价与证明。

    nbsp他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嘲弄。

    nbsp症结,在于身份,在于那深入骨髓的门第之见与随之而来的傲慢与恐慌。

    nbsp今日高居庙堂、掌握权柄者,哪一个不是家世显赫?

    nbsp徐阶出身于松江名门,严嵩是江西钜族,张溶是累世勋贵,王忬亦是官宦世家,即便张居正,其祖上亦是王府护卫出身,其父亲是秀才,自身更是二甲进士,自身又在翰林院浸淫多年,根基深厚。

    nbsp他们哪一个,不是历经十年寒窗、数载馆选、十数乃至数十年官场沉浮、攀附钻营,才爬到今日位置?

    nbsp他们视官场为自家后花园,视权力为世代传承之物,早已编织好一张庞大而精细的利益与人情网络。

    nbsp而陈恪呢?一个放牛娃出身!

    nbsp一个五岁放牛、靠柴火抵束修才得以读书的微末之人!

    nbsp一个没有任何家世背景、没有走过他们认定的“正途”的骤贵之人!

    nbsp他凭什么?

    nbsp凭什么短短数年间,从一介白身,一跃成为圣眷优渥的靖海伯、兵部右侍郎?

    nbsp凭什么能屡立奇功,搅动风云,甚

第452章 正与奇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